第394章(1 / 1)
没有将汉人当做人,而是一种可食用的两脚羊。
东汉三国时期,诸侯混战的时候,他们出现杀烧抢掠,让中原腹地人员大伤。后来晋朝时,五胡乱华直到隋唐,中原才又实现了大一统。
如今苏清之和谐了三国,自然轮不到司马懿李代桃僵,谋夺了曹魏江山。苏清之根本不会重用司马懿,司马懿的确有才,可三国时期有才的谋士不知道有多少。
苏清之真的不缺一个司马懿。再者苏清之其实也没有把握,自己的后代子孙就比曹老板的后人强。
说不得和曹老板的后人一样,根本就玩不转司马懿这家伙。
所以算球,文有郭嘉、卫仲道、阎象、杨弘、袁涣几人,武又有历史上袁术所拥有的班底。
苏清之是真的觉得,司马懿并不是很重要。
秋收的时候, 下了一场暴雨。范围比较广,从洛阳到川蜀地区都在下。大概下了一天一夜,由于事先苏清之在登基的第一年, 也就是去年大肆兴修水利,因此一天一夜的暴雨有些急, 但依然得到了有效控制。
之后阎象去了蜀地,杨弘去了凉州, 袁涣则去了并州。一来固防, 二来将高产作物带去。
经过去年的发展,苏清之拿出来的高产农作物, 得到了很大的推广。百姓们其实很朴实,不会去管上面的皇帝是谁, 只要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,哪怕上位做皇帝的, 是一头猪, 他们都不会在意。
苏清之篡汉谋逆又如何,暗中杀了刘协让自己占据绝对优势,扼杀其他诸侯成长又如何?
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。只要苏清之对百姓好,做到爱民如子,他得位不正又如何?
他就是堂堂正正的开国之君, 并且有信心在未来做到,让华夏万国来朝。
去了川蜀的阎象很快回来,接任吏部尚书一职,原吏部尚书袁基,则被改派认命钦差大臣, 前往江南一带赈灾。顺便推广桑麻、鱼塘套种技术。
就这样,开国第二年还算毫无波澜的过去。到了第三年, 也就是公元191年,这一年历史上,袁绍、韩馥等以献帝年幼,且控制在董卓手里为由,欲废掉献帝,推举汉宗室、幽州(今北京西南)牧刘虞为帝,袁术、曹老板不同意,刘虞坚辞不受,其事遂罢。
并且也是这一年,孙坚大败董卓,将董卓驱赶至了长安。随后孙坚修复洛阳皇宫,在井中发现了传国玉玺。
而在这里,好吧,也挺多难的。
字面上的意思。
历史上诸侯混战,现在呢,诸侯混战没了,并且在苏清之的强势下,该臣服的臣服,该当流寇土匪就当流寇土匪,
总之局势慢慢在苏清之的掌控之中。只除了塞外
前面说过,塞外异族对中原腹地的窥探之心,一直以来都有,只不过中原腹地的朝廷强盛时,他们臣服,一旦中原腹地的人自己搞起内斗,那么塞外异族就会趁机攻打中原。
苏清之初登基的第一年,边塞就时有骚乱发生。如今第三年,得,中原腹地发生水患,难道塞外就好受了?
哪怕在后世有塞外江南的美誉,可现在中原腹地发生水患,塞外则是连年干旱。
草原大面积枯萎,牛羊马儿因草料日益减少,大面积死亡。这样的情况下,自然将目光对准富足的中原。
秋收过后,塞外边关已经不是时不时有异动骚乱,而是直接骑兵压境,企图以强力破开边关防御。
然鹅苏清之登基之初,就防着这一点。
哪怕忙着平复各地流寇引发的骚乱,安置百姓的事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,依然有余力在边关布防。
防的就是一群不知所谓的玩意儿,趁机扰乱边关,攻入中原腹地。
结果已经不用一一阐述就能明显,塞外异族直接被边关将士打得屁滚尿流。而且多亏他们,苏清之以十分快的速度,灭了来犯的塞外异族,并且趁机反攻至塞外异族的老巢。
成功将塞外那广阔的草原正式纳入版图。
这是公元191年至公元192年的事。
是的,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,华夏就灭了以突厥、羌族为首的塞外异族。
苏清之并没有因此得意忘形,平定塞外后,苏清之开始安排百姓移民,并且设立州府,推广汉学,并让儒家书生们远赴塞外,教导那里的人读四书五经,学中庸之道。
对了,还在平定塞外,将塞外纳入版图的那一年,苏清之还否了举孝廉改成科举制。
依然三年一次,考试内容的范围却不再限制在四书五经中,而是杂学、医、道、儒等都考。
考试内容每次都会被换,讲究的就是一个随心所欲的出题。
基本都是苏清之出的题目。
有时候郭嘉和卫仲道会掺和,出些在苏清之看来很奇葩的题目。但偏偏,每次他们两人出题的时候,科举就会异常的热闹。
苏清之不敢置信,多了几次,就很顺其自然的将出题的事儿交给郭嘉、卫仲道。
至于苏清之,总算有了闲情逸致开始调|戏系统222。
【我还有多少的基建任务?】
【宿主qaq,你总算理我了!】
【主要你太废物,朕忙碌起来,就不太想理废物。】
系统222:
说谁废物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