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0章(1 / 1)
百官齐呼不敢。
苏清之懒得管他们是真的不敢,还是假的不敢,反正就一个意思。要是提醒了爪爪还不知道收敛,那就剁了他们的爪子,让他们去地府找阎王爷哭诉去。
今天呢,主要是想说春耕补种的事情。结果反而被你们搅合得差点忘了。顿了顿,苏清之又说:由于连日大雨,导致播种下去的秧苗全都烂了根。索性孤安排人在皇庄种植的红薯、玉米迎来了大丰收,用来做种很不错。
对了,红薯的种植,有点儿不一样。这样吧,孤安排皇庄的管事,叫农司的官员好好学,争取尽快学会,下乡教导百姓种植红薯以及玉米。
其实皇庄还种植了马铃薯,不过由于没种植多少,所以这回苏清之并没有打算拿出来。而是只拿出红薯以及玉米两种高产植物。
不曾想,包拯听了动心了,居然主动请缨,要和公孙策一块儿参与种植红薯、玉米事宜。
苏清之一向对真正的好官,很和颜悦色,并且只要不为难,都会答应。这不,苏清之第一时间,就答应了包拯的要求,并且还认命包拯全权负责此事,不管是农司的官员,还是皇庄的人,包拯想调用谁就调用谁。
这下子轮到庞太师坐不住了。不过他刚想开口请缨,苏清之就预判了他的动作,直接表示今天的议题就到这儿
匪徒劫持钦差大臣的事儿,苏清之会交给专人负责。就宣布退朝,徒留下庞太师站在原地,是走也不是,不走也不是。
庞大人,听说庞大人家有良田千亩,不知道这回种的是皇庄出产的新兴粮食,还是传统水稻小麦?
包拯挺好奇的,还有点狭促。因为他知晓庞太师这个人,贪归贪,但贪得不过分,并且还算有能力,一向挺会揣摩上位者的想法。
庞家那千亩良田选择和苏清之在皇庄种植的粮食一样,一点儿都不奇怪。当然了,种植的还是传统水稻以及小麦,也不奇怪
就是呢,目前庞太师有点儿恼羞成怒。
包黑炭,你管老夫的。庞太师恼羞成怒的转身就走,步伐很快,可见根本就不想和包拯说话。
包拯笑眯眯的看着庞太师逐渐缩小的背影,感叹还是公孙策聪明。看看寥寥几语,就让庞太师气得连自身形象都不顾了。
得好好办理太子殿下吩咐的事情。回了开封府,包拯冲公孙策感叹。大宋有太子殿下,是大宋之幸。想来太子殿下继承皇位后,大宋会一改往日软弱的形象变得强硬起来。
可是辽国那边又派军骚扰边境了。公孙策虽是疑问,却很肯定是辽国方面出幺蛾子了。
大雨连绵,不止我中原腹地大部分地方遭灾,辽国据说大雨连下半个月,不止河坝决堤,就连房舍也被雨水冲毁了不少。
辽国苦寒,虽兵强马壮,百姓却一直不富裕。这和辽国大部分国民还保持游牧民族,逐水而居的习性有关,也有不善于耕种有关。
中原人善种田,是出了名的。事实上,辽国种田的百姓,往上论祖宗的话,大部分还真就是中原人。
像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国,百姓流离失所,直到赵匡胤陈桥事变、黄袍加身,才算结束了中原的混乱。然鹅由于赵匡胤本身将士出生,当了大宋的开国之君后,就特别害怕有其他的将士学习他来一出黄袍加身,就搞了什么愿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极力的打压武将。
大宋经济发达,国力羸弱,周边国家谁都想扑上来咬一口,和当初的承诺分不开的。估计赵匡胤活到现在,也会后悔
毕竟赵祯往前面的皇帝还好,但是后面的宋徽宗,靖康之难,不止是大宋皇室的耻辱,更是大宋百姓的耻辱。
包拯不能预判这些,但并不妨碍包拯不清楚,一个强势又有能力的君王对国家的重要性,别的不说,强势又有能力的君王,并不只是骁勇好战,对外有强大的征服欲,而是处理国家大事来,也会很得心应手。
最起码苏清之现在,就显示了得心应手处理政务的一面。
大宋有太子,乃是天幸。公孙策跟着感叹一句,却有点儿担忧。就怕太子殿下初生牛犊不怕虎,做什么事情都硬刚,有时圆滑一点,说不得更能得到好结果。
不提包拯和公孙策私底下说的, 且说苏清之这边。苏清之呢,下了朝后,就直接吩咐白仓出手, 率领老鼠大军,将胆敢劫持钦差大臣的匪徒全都洗白白,
根本就没留一个活口,打的主意便是敢犯错, 那必然下狠心处理。务必不能让他们有再一次危险的机会。
结果挺好的, 顺利救出钦差,并且还起了很大的威慑力。总之很长的一段时间内, 都不敢有匪徒作乱,甚至连很多官员都安分起来。
对此, 苏清之一点都不意外。
只是觉得大宋的有些官员,心理素质太差, 哪里像他, 如果换做是苏清之做出倒灶的事情来,准面上装出无事人,但是暗地里定然疯狂的处理政务,务必不让任何人抓住他。
很显然,这些个大宋官员个个坑起大宋皇帝来, 那是得心应手。君王温和,他们就得寸进尺。
君王要是强势的话,就会软和起来,典型的欺软怕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