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5章(1 / 1)
最终还是包拯站了出来,挺无奈的说:官家,现在正进行殿试。有什么事儿,等殿试完了再说。
赵祯眼含热泪,看向包拯。
包爱卿啊,你真煞风景。朕今儿真高兴,偏偏你就要提醒朕,让朕有点儿扫兴。
庞太师突然道:官家,江山社稷,得慎重考虑,不可因为相似,就妄下结论。
这话倒是在理。连苏清之都忍不住点头,赞了一句够严谨。
庞太师,你儿女成群,又岂知朕心中之痛。赵祯显然就凭借着那张和他七分相似的脸,认清了苏清之是他的崽。
事实上也没有错,就是叭,没有走世人认同的(滴血)认亲仪式,所以呢,以庞太师为首的官员,倒是对苏清之的真假怀疑得很。
而原本参加殿试的学子呢,直接一个个傻眼,到现在还没有回过神来。毕竟事情太炸裂了,万万没想到有神童之名的苏清之,居然会是当今圣上的儿子,唯一的儿子。
可想而知,苏清之一旦认祖归宗,那就是铁板钉钉的太子,连作为赵祯没得选择下,接受宗室意见收的养子赵曙,对上苏清之,都没有一战之力。
朕已经快到知命之年,膝下荒芜,最痛的便是三个儿子,都未能活到成年。赵祯认真无比的道:如今清之出现,证明上苍对朕还是不薄。
清之都已经叫上了, 证明赵祯是真的想要苏清之这么一个好大儿。其实苏清之则不怎么想认爹,但谁让家里是真的有皇位需要继承。
如果他不认,那不是便宜赵曙那小子。
是没有证据, 证明是赵曙他爹赵允让害的原主。但对于苏清之来说,从来都不需要证据证明。
他所认定的, 便是真理。
而且从结果来逆推,一般最得利者, 便是幕后凶手。
原主死了, 谁最得利?自然是赵祯迫于宗族压力收的养子赵曙。事实上,连赵祯自个儿都挺怀疑他后宫男丁养不住, 反而女儿一个个冒出的原因,并不只是他的种子不好, 而是背后有小人动手。
至于小人是谁,完完全全显而易见。
苏清之敛目:大人说得没错, 该验就验, 官家什么都不做,就认定我是官家的儿子,只怕有心的大人,心中会犯嘀咕。
有心二字用得十分有魔性。
懂的人都懂,不懂的人, 多半是在装懂。
苏清之叹了一口气,将或明或暗的眼神,全都无视。
这时候的赵祯依然很激动,并且根本就没听进去苏清之的话。
不是上眼药,更胜上眼药。
反正现在的赵祯, 看庞太师越发的不顺眼。
好在赵祯的脾气是好的,即使生气, 都不会随随便便的迁怒他人。
对于当皇帝的人来说,这个美德相当的可以。赵祯努力稳住激荡的心情,随后下令开始殿试。
而他身边伺候的张茂则,也是个有趣的人。
居然将苏清之的座位,安排正对着龙椅。可以让居高临下的赵祯,将苏清之的一举一动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呃,怎么说呢!
这其实很考验一个人的毅力。要是心理素质稍微差点,得,被皇帝虎视眈眈的盯着,能否顺利动笔,恐怕都要打个问号。
苏清之呢,万幸心理素质不错,而且说句实话,哪怕赵祯按捺不住,走到他身旁看他考试,苏清之都不会有所动容。
只会从容不迫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。
现在该殿试考状元,凭的是真材实料,自然的,苏清之就暂时性的无视了赵祯,开始潇潇洒洒,下笔如神的做考题,并且第一个交卷。
苏清之是有真才实学的。
他的才华,经得住任何人的考验。
哪怕有心挑刺的官员,看了他的答卷,都不会昧着良心说苏清之打得不好。
只是有一点,主张对外求和的官员们,看到苏清之的答卷后,心不约而同的咯噔一跳。貌似,好像,他们这位当今官家的唯一子嗣,并不是传统的文人,挺杀戮果决的。
苏清之钦点为新科状元,六元及第的美名。赵祯顿了顿,到底还是难掩激动。诸位爱卿可有异议。
包拯率先说没有异议。六元及第的好兆头,并不会因为苏清之的真实身份,而蒙上阴影。
当今天子需要这个美名,证明统治之下能人辈出。
苏清之需要这个美名,哪怕成为太子,六元及第的太子,总比民间找回来,没有文化的太子要好听得多。
不管是北宋还是南宋,本质都很重文轻武。武官的地位很低,甚至军队很多重要的职位,也大多由光会纸上谈兵的文官占了。
为什么求和派看到苏清之的答卷,会心中咯噔一跳,还不是因为苏清之本身信奉拳头出政权,并且有后世兔子们的通病,火力不足恐惧症。
苏清之深深觉得,大宋之所以羸弱,周边国家谁都敢咬一口,就是因为火力不足,且刑不上士大夫造就了一群沽名钓誉,贪污都贪得明目张胆的垃圾官员。
刑不上士大夫啊,反正犯了天大的错误,都不会有性命之优,且九族安稳得很,不会受到牵连,那还有什么后顾之忧,自然是使劲的造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