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6章(1 / 1)
我选择帮忙,除了对弟弟的愧疚外,对自己家庭承受能力做了评估。我并不是盲目的选择帮衬侄女。
我教书育人,一直坚信读书对于农村孩子来说,是唯一的出路。他是我侄女儿,帮衬她读书对我的家庭负担并不重。可是对于爱兰来说,足以影响改变她的未来。
苏清之点头,赞同何姐夫的话。
你姐一直嚷嚷帮衬爱兰没好处,说爱兰就是上门打秋风的穷亲戚。我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。姐夫在这儿,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哪怕爱兰真是穷亲戚上门来打秋风,我也不可能丢下她不管。
将心比心,我懂。苏清之开口道:像爱国爱党他们,如果他们上门常住,而我的妻子不高兴,觉得不管小家,只在乎我这边的侄儿们,我心里的难受劲儿,不比姐夫难受。
都是侄儿侄女,不管是妻子那边的亲戚,还是丈夫这边的亲戚,绝对不能厚此薄彼。
就像前面说的,苏大姐作为嫁出去的姑娘,觉得自己的孩子回娘家吃舅舅没有问题,却觉得丈夫的侄女因为要读书的关系,借住她和丈夫的家十分有问题。
不得不说,这真的很双标。双标到苏清之都不知道该说什么,反正挺一言难尽的。
不要厚此薄彼,双方亲戚都要平等对待。苏大姐和何姐夫的矛盾点,便在这儿。何姐夫还有一点没有说错,读书是大事。如果只是因为妻子反对,拒绝帮衬侄女,导致侄女儿的未来蒙上阴影,依着何姐夫的性格,这绝对是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疙瘩。
苏大姐和何姐夫,并不一定因为这个就离婚,但绝对会因为这,夫妻感情破裂,一辈子相敬如宾。
苏清之吐槽苏大姐不聪明,短视非常,便是因为这,聪明人会平等的对待丈夫家的亲戚,真不喜欢,啧,把丈夫和亲戚一起赶出去就行了,干嘛非要跟何奶奶撕逼呢!
不想照顾就不照顾咯,丈夫是干什么的?自己甩手不管,把事儿全部交给丈夫处理不就成了。
自己落得轻松,还没有什么责任。聪明人的选择。
我就觉得欠儿登,啊,不是说姐夫,而是我姐就是那个性格,不好受无视就行。不行你问问爱国,他是不是经常无视他妈。
也不是经常。何爱国小心翼翼插嘴。就偶尔。
还就偶尔,你可闭嘴吧小王八犊子。苏清之示意何爱国闭嘴,转而正色道:说真的姐夫,你和我姐吵过来吵过去的,不说你们,我看着也累。就是一件小事,至于这样?
在你眼中是小事,在我眼中
也是小事。苏清之掐断何姐夫的诉苦。是你们把问题复杂化了。好好和大姐谈一谈,如果她实在不愿意接受,而姐夫又不愿意委屈自己的良心,大可以住到学校去。到时候也可以给何爱兰安排住校,我姐呢,她就在家好好照顾爱国他们就成了。
再者人家何小叔虽说下乡,又娶了当地姑娘,成了乡下人。但对苏大姐这位嫂子还是挺尊敬的,不说其他,何小叔经常寄乡下的土特产回来。
苏大姐作为嫂子,还是沾了不少光的。
我试试。
沉默一番,何姐夫准备采纳苏清之的提议。眼瞅着天色晚了,没什么好说的何姐夫便告辞离开。
没有带上自己的三个儿子。
何爱国吃惊极了,好半晌才幽幽的道:他是把我这个儿砸给忘了吧!
不止你。
快滚去睡觉,明儿我还要上班!苏清之懒得跟何爱国多说,一看时间果真很晚了,就催促侄儿赶紧去睡觉。
何爱国听话的带着弟弟洗漱去了,很快,就上床睡觉。小孩子读书,一般一周休息两天,苏清之呢,则休周末或者周一。
由于周日会来一车野山羊,苏清之便打算休周一。第二天一早,还算睡了个舒服觉的苏清之,就出门上班。
何爱国三兄弟,除了还小的何爱军外,很早就醒了。而醒来的第一件事,就是回家看看情况。
何爱国其实对爱兰堂妹要住到他家没什么感觉,何爱党同样没什么感觉。都没有想到,他们的亲妈,对此的反应好大。
天天吵,日日闹,还有奶奶跟着掺和,反正原本还算平静温馨的日子一下子就不见了踪迹。
何爱国和何爱党都觉得烦,却不知道该怎么办。到最后选择的是,带上弟弟一起逃避到舅舅家。
可到底惦记着亲爸亲妈,所以就回去瞧瞧
苏大姐在家,给人的感觉却是人在家,可心却飞了。
你们还知道回来啊。一看到何爱国、何爱党,苏大姐立马恢复了精气神儿,语气却并不怎么好的质问。你舅舅家那么好,干脆以后就跟着你们舅舅生活好了。
何爱国感觉到无语,当即就怼道:妈,你长得不咋好看,咋想得那么美呢。
苏大姐气抖冷。
何爱国,你还当不当我是你妈了。
不是我妈,难道是我姐?何爱国发出灵魂质问:妈求你了,你别作了行不行。你看看你,作了这么几天,除了和阿奶干架外,还得到了什么好处?现在好了,爸打算住到学校,你满意了吧!